辨,让人读来豁然开朗。
接下来的史论题,更是让李明大展身手。他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深入浅出,既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,又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独特看法与见解。他的文章旁征博引,论据充分有力,仿佛是一幅历史的长卷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。
当李明翻到诗赋题时,却不禁微微皱起了眉头。诗赋并非他的强项,尤其是在这个以诗词歌赋为重的时代,他深知自己在这方面的造诣还有所欠缺。但他并未因此而气馁或放弃,而是沉下心来,仔细审题,努力在脑海中寻找着那一丝丝灵感的火花。
他回想起自己穿越以来的点点滴滴,那些与老者共度的时光,那些日夜苦读的日子,还有那些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。这些情感如同泉水般涌上心头,化作了一行行优美的诗句。他的笔触在纸上跳跃着、飞舞着,仿佛是在诉说着一个动人而又感人的故事。
随着最后一笔落下,李明长舒一口气,仿佛将心中的重担都卸了下来。他审视着自己的答卷,虽然诗赋部分可能略显生涩与不足,但整体来说,他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。他深知,科举考试并非只是考察学识的广度与深度,更看重的是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。而他已经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,交出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答卷。
第三章:名落孙山?
落榜的打击,如同冬日里刺骨的寒风,瞬间将李明的心境冻结。然而,在老者那温暖而深邃的目光中,他仿佛看到了一抹不同寻常的光芒,那是对学问无尽的热爱与执着,是对人生深刻的洞察与领悟。
老者的话语,如同春日里和煦的暖风,轻轻拂过李明的心田,让他心中的阴霾渐渐散去。他开始反思,自己为何会如此看重这次乡试的结果?难道真的是为了那虚无缥缈的功名吗?不,他深知,自己穿越而来,并非是为了追求这些表面的荣耀,而是为了体验古人的学问之道,感受那份对知识的纯粹追求。
想通了这一点,李明的心境豁然开朗,仿佛拨开了云雾,见到了久违的晴天。他不再为